开启数字时代
![]() 的医疗体系,人们开始关注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,也由此拉开了长达十五年的医疗体制改革的序幕。 “看病难,看病贵”是悬在中国老百姓头上多年的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。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,社会各界也是纷纷建言献策,推动医疗改革的发展。2003年SARS事件之后,中央和地方对医疗财政的投入犹如开闸放水,一度高达6万多亿。 砸下重金的医疗改革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,实现了全民医保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,也建立了基本的药物制度,改变了过去因经费紧张出现的“以药养医”和“科室承包”的医疗乱象。 可是只有金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在今年公布了一项研究数据,2005年-2015年10年间,中国有470万医学生毕业,但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,人才流失严重。 中国医生群体也呈现老龄化,25-34岁的青年医生比例从31.3%降低至22.6%,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.5%增加至11.6%。医患关系紧张,医生,护士等医院从业人员薪资水平低,工作压力大等种种原因导致近几年从医人员断崖式下跌。 从医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社会压力日趋加大,医院除了面临人才流失,还有经济营收,资源竞争,医疗水平提升等方方面面的问题。尤其在国家加大医疗投入后,头部效应在这一行业愈发明显,诞生了以华西医院,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等为代表的“超级医院”。 公立医院以事业编制,科研课题,学术地位和行政资源等多重体制绑定了最核心的医疗资源,还能够以充裕的现金流优先级激励医务人员,升级医疗设施,同时吸引更多病人来看病,再次创收。 可是过度集中的资源却导致老百姓看病更难,更贵。另一方面,民营医院学科发展受阻,没有优秀的从业人员,没有病人看病,长期处于边缘化,20%的超级医院集中了80%的资源,强者愈强。 国家为了缓解这一现象,相继推出了“多点执业”、“分级诊疗”“精准医疗”等改革办法,希望通过打通医生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来破除民营医院的发展瓶颈,可效果也是“治标不治本”。推动医学研究的进步不仅需要依靠优质人才,更需要资源数据的共享,科技成果的互通。医疗个体与企业技术能力与数据协同能力成为制约医改的新难题。 科技医疗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计算机视觉,自然语言处理,语音识别以及机器处理等多项技术的创新,这些技术也能够运用到医疗行业的多个场景中,覆盖包括病历信息,影像信息,病理信息,检验信息,大健康信息的处理,以此辅助医生的综合判断,助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。 大数据,人工智能,AI影像,移动支付等底层技术的完善逐步推动医疗改革驶向深水区。 相比于传统行业,互联网企业更新迭代更快,也更具有创新意识。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互联网巨头也更愿意投入资金研究前沿技术,渴望抓住潮头不被时代所淘汰。 (编辑:我爱制作网_潮州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